Monday, May 30, 2005

我們能為光華商場留下些什麼?

工頭發起的這個超有意義的活動
希望能在光華商場即將拆除的此刻
為光華商場建立專屬網頁
並出版一本由blogger共筆的光華商場紀念文集
希望大家響應支持
http://www.flickr.com/groups/topic/30922/

延伸閱讀

Monday, May 23, 2005

人間好時節

那天在蕾家不經意地翻到張曼娟的這本新書
剛開始只是覺得無聊看看
結果沒想到越看到後來越有感觸

我每天像坐著科技的特快車 飛也似的一直向自己也不清楚的目的呼嘯而去
小時候讀過的詩詞 其實不少 現在卻都離我好遠好遠 越來越遠
這本書裡面 每一篇 都從簡單的兩句詩 道出了很多很多哲理
有不少是小時候聽到膩了的 對我們的意義僅止於國文課要背的課文 的東西
現在再拿起來讀 (雖然應該不如再過個二十年以後讀起來有味道)
卻驚覺我或週遭的人 會在生活或生命裡碰到的問題
原來古人都幫我們準備好答案了
而且細膩 值得玩味

原來這些古人能夠屌這麼久是有原因的

延伸閱讀

Wednesday, May 18, 2005

票選小偷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民主制度在專制政權統治下的中國,經常演變為啼笑皆非的「具中國特色的民主」。最近在安徽一所學校,發生「一人一票選舉小偷」的醜聞,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學校校長對宿舍竊案頻傳束手無策,竟想出學生票選小偷、當選者罰錢的解決方式。
北京中央電視台「社會記錄」節目報導,安徽亳州市一所私立服裝技校的學生宿舍屢屢遭竊,由於學生宿舍與外隔絕,外人不容易進入作案,校長於是認定是「內賊」所為。失竊事件接連發生後,不勝其煩的校長竟然要兩百多名學生投票,決定誰是他們心目中的小偷。
投票選舉結果出爐後,六名得票最高的學生被認定是「小偷」,校長根據得票數多寡,向他們罰款數元至數十元人民幣不等。事件經曝光後,當地教育部門已責令該校停辦整頓,並要求校長當眾向學生和家長道歉。北京師範大學育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生指出,這起「選舉小偷」事件已經嚴重侵犯學生的人身權利,並且對當選受冤枉的學生,造成人格和心理的嚴重傷害。

當我看到這篇報導,起初因為以為是在台灣發生的事情而嚇了一跳 (畢竟在這塊實施民主數十年的土地上,總覺得大家對於民主的意涵應該有足夠的認識,更何況是為人師表者)。後來發現是在大陸發生的事情,才鬆了一口氣:「難怪嘛,像他們那種不曾真正實行民主的地方,發生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爾後想想,身在台灣的我們,歷經了數十年的民主政治洗禮,又有多少人膽敢說:「我們所組成的是高度成熟的民主社會」?

要是我們的社會真正成熟到能適用民主制度,為什麼我們的政治環境、建設始終令人搖頭? 為什麼台灣的人們,為了政治花了無法估量的時間、精神、以及社會資源,卻仍得不到相對的報酬 ? 上禮拜在電視上看到李敖,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連戰當了三十幾年的大官,宋楚瑜當了十一年的大官,陳水扁當了九年的大官,這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為了台灣做出什麼。」聽了讓人百般地痛心。這個島上多少的人們,為了把他們拱上檯面,不惜聲嘶力竭,貢獻了多少的心力,但時間不斷地前進,卻不見這個社會在他們的操弄下,有什麼進展。台灣的偉大政治人物,仍止於當年建立新竹園區的李國鼎、孫運璿這些有遠見的前輩。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發展與科技成就,這兩位先生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人物,他們的影響力深入台灣的產經結構、甚至兩千多萬人的生活,後無來者。

諷刺的是,他們不是透過民主制度產生的政治人物。

民主政治的特色,便是「國家的主人是人民,該負起最大責任的,也是人民。」但大家始終只記得前面半句。當然,台灣今天的亂象,陳、連、宋乃至於李登輝這些濫用民旨民膏卻無所貢獻的人難則其疚,但我從不覺得責任百分之百地落在這些政治人物身上。假使今天這四個人都死了,台灣的政治生態就會一切美好嗎? 我並不抱樂觀的態度,因為問題出自選出這些人的一千多萬選民。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一樣成事不足的人代替他們的地位。

我不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也對兩岸問題、經濟問題、外交問題無法提供有正面價值的見解,只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時殷切期盼這個民主社會能學會自省、逐步成熟。在這個理想中的民主社會成型之前,很不幸地,我們似乎還有很長一段日子、必須忍受這些由神聖的一票選出來的政客。

嘲笑大陸人不懂民主? 再過個幾十年吧。

延伸閱讀

Thursday, May 12, 2005

Blog對於書寫者的意義

前兩天和光萍討論了我們關於blog的research project,
講到大家寫生活 寫心情 寫很多所想所感
甚至有這樣的例子 曾經有人在blog上把分手的點點滴滴全部道盡
還把對方寫的十分不堪
令我好奇的是

為什麼大家會選擇以blog這種公開 同時允許他人給予回應的媒介
而不是寫在自己的日記裡 不是寫在別人無法回應的個人網頁上
也不是告訴周遭的朋友 甚或直接當面向書寫內容的特定對象進行對話?

以blog來作生活或情感的記錄 似乎和用所有這些其他的方式或媒介都有所不同 :

  1. 在blog所發表的所有言論 它不像日記 而是公開的
  2. 允許所有觀看的人給予回應 與一般網頁不同(如We The Media一書中所說的 一般網頁的重點是呈現的內容 而Blog的特色則在於溝通)
  3. 書寫blog的過程也不像直接跟其他人對話 (即使整個形式和對話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雷同)
    因為非同步的對話方式無形中拉開了對話者彼此的距離 給大家在發言前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而非面對面的方式也降低了壓力和從眾心理對發言內容的影響

(另外 後來在msn的討論裡, Drake也提了幾點關於blog本質上的意見

"...blog has lots of features and I guess the significant are:
1. it's for personal/private usage (not like forum)
2. it's customized (or by other terms which are not that computer science- oriented ^^') by templates/css or even html (you can call it template again or skin)
3. it's easy to make one blog connect to other blogs. "
)

於是我們定了這樣的問題, 作為期末project的研究主題:


"為什麼人們要用blog寫生活?"

這個問題包含了以下的幾個子問題:
  1. 為什麼選擇blog這個媒體 (而非日記, 相簿, 個人網頁...等等)?
  2. 為什麼選擇在公開的場域發表個人生活的內容?
  3. 如何篩選發表的主題? 這些主題反映了生活中的哪些面向? 為什麼要發表這些主題? 為什麼有些主題不被發表?
  4. 從書寫中得到了什麼?
  5. 從回應中得到了什麼? 這些回應如何影響書寫的內容?
  6. 從blog得到的回應與從真實生活中得到的回應有何差別?
  7. blog中的自我和真實生活中的自我有何落差?

希望能夠挖掘出一些 非科技面向的 blog所帶來的不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