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0, 2005

Great Book


通往未來的過去- 與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 (English Version: Buliding A Bridge to the Eighteen Century

第 五章<資訊> 寫的是十八世紀以降,"資訊"這個概念的發展。資訊起初是必須是完整的、和故事有所連結的、和社會、政治環境相關的;在印刷普及、識字率提高、學校廣設之 後,學習變成了讀書的同義詞,然而資訊本身仍不具有價值,必須與特定主題相連,而無特定目的一位蒐集資訊的人是學者嘲笑的對象。到了電報和攝影出現之後, 資訊的意義被重新定位,脫離特定主題的、解構的資訊才被賦予意義。

十 九世紀的學者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大量、快速地傳遞資訊;而他們所解決的問題卻帶來了今天更大的問題 -- 資訊爆炸&過剩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作者提出的關於報紙的觀點。他認為報紙必須持續存在、且相較過去而言應肩負不同的任務 -- 傳遞知識甚至智慧,而非傳遞資訊。他解釋了資訊、知識、與智慧三者的不同,說明報紙呈現給人們的不該只是發生了什麼事,還該提出問題,並且清楚應該問什麼 問題、應該問誰這些問題。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是: "在戰爭的議題上,我認為武器系統專家是最不該被採訪的。";"沒有訪問藝術家、歷史學家、小說家、神學家、老師、醫生。戰爭只是軍事專家的事情嗎?他們 對於戰爭的看法,是平民百姓唯一需要知道的觀點嗎?"我對作者就報紙抱持的願景多所認同,也很好奇能否對提升報紙的知識、智慧水準盡ㄧ份心力。好歹,我也 是個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er :P。

第三章<科技>寫的則是很多對科技的質疑。他說,人們自從學會"如何"發明之後,"為何"發明這個問題便變得不太重要了。作者問了很多簡短有力的問題: "科技解決了什麼問題?" "解決了誰的問題?" "哪些人、哪些機智可能因科技受傷最重?"我想這些也是身為科技發展的推手的一份子,必須了解的重要issues。

總之,推薦所有關心人類、關心社會、(或者只是關心我的人:P) 來看這本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